武管社:“西北蘑菇第一村”的领路人

2015-11-21 13:56| 发布者: 兴平头条| 查看: 514| 评论: 0|来自: 兴平政府网

摘要: 武管社:“西北蘑菇第一村”的领路人武管社,男,汉族,1960年12月出生,中共党员,现任兴平市东城街道办事处正东村党支部书记。武管社同志坚持理论学习,始终用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来提高 ...
武管社:“西北蘑菇第一村”的领路人

武管社,男,汉族,196012月出生,中共党员,现任兴平市东城街道办事处正东村党支部书记。

武管社同志坚持理论学习,始终用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来提高和充实自己;认真学习蘑菇种植技术,聘请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教授长期指导蘑菇生产;他带领正东村一班人,扑下身子、真干实抓,引种新品种;并多次与省内外超市、客商联系,开拓新的营销市场,提供一条龙产业服务。从开始种植蘑菇到现在已经有十几年的历史了,从最初起的干部、党员、青年发展的十几个大棚,到现在的1800多座水泥竹竿大棚;从开始的土法操作,到如今的锅炉无害化生产;从自产自销到今天的订单销售,从一家一户分散生产到今天的专业生产合作社,这其中不知凝聚着武管社同志多少的辛劳与汗水。

科技兴村 人才强村

为了做大做强正东村蘑菇产业,武管社同志大力实施科技兴村和人才强村战略。他带领村“两委会”一班人,扑下身子、真干实抓,引种新品种。从1996年种植大棚蘑菇开始,他多方联系聘请西北农林科技大学食用菌专家宁毓华、陈德育教授等担任技术顾问,邀请市园艺站专业技术人员定期开展技术培训与现场指导,不断引进新品种的试验和推广,使大棚蘑菇生产注入了新的动力,提高了蘑菇生产的科技含量。多次邀请西农大专家为群众传授蘑菇标准化生产技术,组织技术骨干驻村包抓,帮助引进了平菇89、平菇605、新8、抗2等蘑菇新品种4个,大力推广改火道加温为锅炉加温,改土式锅炉灭菌为蒸气式锅炉灭菌,改普通栽培为无公害化栽培三项新技术,有效解决了群众生产的技术问题。在村上建立了农民教育培训学校和信息服务站,累计开展各项技术培训200场次,培训农民技术骨干近百名,有15名农民技术员已应聘前往彬县、西安等地指导当地生产。

武管社又与移动公司联系建立了兴平市第一家村级农业信息互联网,群众足不出户就可以看到全国各地市场行情,发布供求信息,蘑菇基地信息化建设为正东人致富、蘑菇的产业化迈出了坚实的一步,该村被命名为“咸阳市科普基地”、“兴平市科普基地”。

兴蘑菇产业 富一方百姓

武管社同志以科学发展观指导发展壮大特色产业,本着办好一个产业,富裕一方群众,搞活一方经济为己任,围绕抓原料供给、走市场营销两大专业化经营,严把质量关,为正东村蘑菇特色产业良性发展奠定了基础,使正东蘑菇产业步入了科学持续发展之路。

由于蘑菇生产成本高、风险大,武管社在资金方面千方百计争取上级有关部门的政策倾斜,在动员群众自筹资金的基础上,积极与市信用社、农行等金融机构联系,争取贷款支持,解决群众资金不足难题。兴平市政府在财力紧张的情况下,也挤出资金帮扶发展蘑菇生产,大棚每棚补贴1000元,群众自觉发展大棚蘑菇生产的积极性高涨。

土地是亟待解决的又一难题。在东城街道办事处的正确指导下,结合正东村的实际,武管社多次召开村民代表大会,决定采取以土地流转的方式发展蘑菇大棚产业。由村上统一租赁土地,统一规划,合作社统一建成大棚,再返租给群众,每亩土地并给予适当补助,群众只负责蘑菇的生产作务,省时、省心又省力。

2007年武管社任正东村蘑菇合作社社长之后,他又高瞻远瞩,注册了“正东村”牌蘑菇商标,通过了无公害产地产品认证。他带领的合作社始终把发展大棚蘑菇作为产业结构调整和增加农民收入的重头戏,积极创新土地流转方式并加大资金扶持。在他的带领下,合作社对蘑菇种植实行产前、产中、产后的全程服务,推行统一材料采购、统一技术标准、统一销售的服务,优化了人力资源,最大限度地节省了成本,提高了蘑菇的经济效益,增加了蘑菇种植户的收入。

有了自己的农产品商标,“正东牌”蘑菇的市场知名度不断提升,促进了优质特色农产品营销和农民收入的快速增加。“酒好也怕巷子深”,正是基于对市场经济条件下发展特色产业客观规律的正确认识,在产品营销工作中,他坚持走特色化、市场化、专业化之路,跳出单纯依靠专业市场销售和农户自产自销的老路子,积极借鉴现代营销方式,采取订单销售、超市配送和网上销售等形式,多方面畅通销售渠道,与市内、西安、咸阳等大中城市的多个农产品批发市场销货商签定了长期供货协议,蘑菇销售主供兴平、咸阳、西安农贸市场和各大超市,在西安、咸阳等地设立了5个固定门点进行直销,对咸阳华润万家、人人乐等多家超市开展配送服务,产品成功打入沃尔玛超市。

目前,“正东村”牌大棚蘑菇种植带动了周围西吴、阜寨、田阜、西城等8个乡镇30个村发展蘑菇大棚4000多个,使蘑菇这一特色产业不断延伸,形成了蘑菇生产相关的产业链条。武管社同志又在村上成立了食用菌协会,指导群众逐步形成原料供应、技术服务、长途运输和销售服务四个专业服务队伍,在产前围绕种植蘑菇所需的棉皮、草、袋、煤炭等原料,年采购原料50008000吨,不但满足了本村菇农需要,而且销往周边村的蘑菇种植户。围绕大棚蘑菇生产形成了一支专业技术队伍,培养了一大批农民技术能手、专业技术员,解决了群众生产中的难题,有效增加了群众收入。同时,围绕销售形成了一支专业运输队伍,长年从事运销服务,提高了产品附加值,年销售蘑菇1万多吨。通过大棚蘑菇这一主导产业,形成了一业支撑、多业促增收的产业格局,拉伸延长了产业链条。目前,正东村从事蘑菇销售物资供应的农户达百余人,乡土人才及经纪人60人,蘑菇种植户占全村农户总数72%以上,占人均年纯收入的73.2%

金杯银杯不如咱老百姓的口碑。而今,正东人谈起蘑菇产业的发展之路,无不喜上眉梢,讲起来涛涛不绝,这其中饱含着对武管社带领的一班人的交口称赞。

大力发展村上公益事业 坚持蘑菇产业可持续发展

正东村小学校舍年久失修。2006年以来,武管社带领一班人,多方奔走,积极争取资金54万元,在办事处、教育局的关心、支持下,正东小学6幢新校舍拔地而起。如今,校园内充满了孩子们童真的笑脸和朗朗的读书声。

为活跃群众的文化生活,他多方努力,争取资金53万元,整修村间道路3.2公里,自己垫资翻新村委会办公楼,修建文化广场,创建生态文明村,使正东村村民真正沐浴到党的惠民好政策,早日建成社会主义新农村。

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爆发以来,该村有不少的返乡农民工,他号召、支持鼓励返乡人员发展蘑菇生产,联包100亩土地建起蘑菇大棚62个转租给他们,让各自发挥才能,从事蘑菇的原料供给、生产和销售,已初见效益的年青人石雷现说:“没想到,回家乡后会有这么好的收入和发展。”

如今的正东村产业做起来了,正东人富起来了。至今已发展蘑菇大棚1800余座,年产量1.5万吨,每年9月至来年3月产鲜菇3050吨,2009年全村农民人均纯收入达 8100余元,较2008年人均增长2000多元。近年来,该村被授予“陕西省一村一品示范村”、“陕西省无公害蔬菜基地”、陕西省“一村一品”样板示范村、“咸阳市科技培训基地” 、“咸阳市一村一品模范村”、“兴平市文明生态村”,多次被评为东城办先进党支部、先进村。武管社先后荣获咸阳市农业局“十大致富标兵”,兴平市委、市政府 “精神文明建设先进个人”、“兴平市劳动模范” 、“优秀共产党员”等荣誉称号。

省长袁纯清、省委副书记王侠、省农业厅厅长王宏、咸阳市委书记千军昌、市长庄长兴等省、咸阳市领导多次来正东村视察、指导工作,对该村蘑菇产业的发展给予了充分肯定,日本、越南、荷兰等国家的专家先后来正东村参观学习。《人民日报》、中央电视台、陕西电视台、陕西农林卫视、《陕西日报》等多家新闻媒体对该村的蘑菇种植进行专题报导,正东村成为名副其实的“西北蘑菇第一村”。




路过

雷人

握手

鲜花

鸡蛋

最新评论